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出去吧!孩子:一對父母的教育實驗

作者:松永節
譯者:蘇惠齡
出版:新手父母
初版:2002年1月16日
ISBN:957-469-900-5

        有多少勇氣與行動力以及經濟能力,才能負擔三個男孩子的成長教育,而且其中還有兩個在遙遠的英國,一個在不太遙遠的北海道?
        作者節與先生章在大阪經營天然酵母的麵包店「樂童」,養育三個兒子,分別是小剛、小直 、小拓。
        在長子小剛小學六年級時,節在圖書館中看到一本「夏山少女日記」,喚起她年少時讀到夏山創辦人尼爾的文章時對夏山學校的憧憬與崇拜,而且她本來就很不喜歡日本的高壓收育只為了把小孩送入明星高中、明星大學,可是對小孩的生活教育近乎於零,所以她決定把長子送到夏山學校去,那個全世界最自由的學校。
        她把書借回家,召喚兒子們來看,告訴他們世界上有一所學校是由小孩自己決定要做什麼,三個兒子聽的半信半疑,但是也成功引出小剛的好奇心,他把整本書看完後就告訴母親,他想要去這樣的學校。在這過程中,節要努力找尋更多夏山學校的事情,剛好有朋友是大學講師,她向朋友請教關於夏山的事,想不到朋友的朋友的兒子正在夏山就讀中,這樣的巧合,讓節信心大增,她覺得就是夏山沒錯了。在尋問夏山的資料過程中,一再的出現正在夏山就讀的日本小孩的訊息,還因緣際會的與一位因夏山放假而回到日本的夏山學生做面對面交談,這個交談更奠定了節與小剛的信心。
        從尋找到向學校尋問索取資料到報名完成辦理簽證搭機出國,彷彿是做了一場夢,但是才12歲不到的小剛卻是真正的背起行襄獨自一人遠赴陌生的國度-英國。
        節告訴自己小剛不是去英國,是去夏山學校,因為夏山不同於一般的學校,沒有制式的上課與成績表,所以無從得知小孩到底學習到什麼,而節告訴自己她相信夏山,相信尼爾,能把小剛教育成一個有自覺能力,當遇到困難、挫折都能勇敢面對的人,所以當有人問她,小剛到英國去英文會變好吧,她總是笑笑回答,她知道從小剛的家書中以及每三個月回日本一次的小剛都更快樂與健康茁壯,這就夠了。
        小剛出去幾年之後,輪到小直。小剛與小直都不想在同一所學校裡,因此節就幫小直另外尋找合適的學校。一番波折後,終於選定美國的「東灣史代納學校」,這所學校的宗旨一樣是讓學生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不過有一個的上課程序,也有導師,與夏山的自由不太相同。小直與小剛不同,是小學畢業才到美國就讀,因此比小剛有多一些時間語文的準備。小直進入就讀第一學期,因為學校沒有宿舍,必需住在寄宿家庭裡。這個學期裡小直過的很愉快,但是學期末老師的評語卻讓節陷入思考。老師認為小直無法專心上課,容易影響到其他同學,希望父母多多教育,下學期開始小直能更專心上課,這與在日本的教育不也相同,只是沒有升學主義的掛帥。在小直讀完一學期要回日本前,竟然意外受傷了,這讓寄宿家庭很受驚,所以下學期開始前,寄宿家庭來信婉拒小直再續住,但也承諾在找到新的寄宿家庭前,仍可以寄宿;還有小直第一次到美國僅停留三個月,所以申請觀光簽證,第二學期開始,停留時間較長,必須申請留學簽證,卻在申請簽證時屢屢受阻;一連串的事件讓節與小直大受打擊。小直就說他也要到夏山去,可是小直已經過了夏山收學生的年紀限制,所以節與小直就請小剛向學校詢問,但仍不順利,就在小剛回日本渡假時,看到落寞的小直,就努力跟校長溝通,而在小剛首次到夏山很照顧他的馬修先生也替小直做擔保,讓校長同意小直的入學。終於,小直也進入了夏山,但這中間的過程實在曲折。
        小剛與小直都在夏山學校成長,那小拓呢?  也許是么子,總讓父母捨不得放手,也想留個幫手在身邊,總之,小拓並沒有像二個哥哥一樣飛向天際,他反而成為日本的國中生。國中三年,小拓努力讓自己的學業能有所進步,只是進步的速度差強人意。就在國中二年級末時,家中收到來自北海道朋友的信,信中的北海道讓節有了不同的想法。節問小拓想不想去北海道旅遊,小拓無可無不可,就在這時,店裡出現來自北海道的客人,節就積極向她詢問,也因此認識了兩個來自北海道的女孩,也造就了小拓一人到北海道渡寒假。寒假期間小拓在北海道的酪農平先生家中幫忙,也因此讓小拓決定進入農業學校就讀。寒假結束後,小拓開始尋找農業學校,最後選定北海道的學校,也離平先生家中不算遠,和大阪相比的話。決定後,小拓努力準備入學考試,在國中畢業後,終於順利進入北海道的學校,展開和哥哥們一樣的離家生活,不過小拓畢竟在日本 ,所以教育管理上都比哥哥們來得嚴謹,但是小拓依然努力的學習下去。
        三個孩子,在不同的世界裡生活,章很少出現吧!   但是他是支持三個小孩離家讀書的原動力,因為他努力的經營麵包店,讓小孩在外地不至於受苦,也讓節能做許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是一個團結卻不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的家庭,章的穩定與節的行動力以及兩人的勇氣,造就三個小孩不同的未來,他們讓三個小孩都擁有面對生活與未來的勇氣。
        讓孩子在家裡的呵護下成長,或是讓孩子在世界的懷抱成長,每對父母都有不同的考量,但是愛孩子的心是不變的,因為愛孩子的心,即使孩子在遙遠的地方也能感受的到。
        章教育孩子:「不要只在都市走,也要在山上走;不要只在游泳池游泳,也要在大海游。」「只要在地球上某個地方,健健康康活著就好。」

沒有留言: